開箱
-
「宇瞻 Apacer AS2280P4U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固態硬碟!
台灣本土的儲存設備廠宇瞻(Apacer)在SSD的領域上一向以提供高CP值的產品在入門與中階的主機市場中有著相當不錯的能見度,而隨著SSD的傳輸技術越來越發達,宇瞻也推出了全新的AS2280P4U PCIe Gen3x4 M.2 SSD來讓玩家可以暢享高速儲存體驗。 宇瞻本次推出的AS2280P4U屬於其既有產品AS2280P4的升級版,準備了256GB、512GB、1TB、2TB共四種容量來滿足不同預算和功能上的需求,全系列採用3D NAND顆粒,並採單面設計將所有晶片集中在同一側,能夠讓主機板散熱片更直接的與熱源貼合,加快廢熱導出。 效能上,本次為大家實測的AS2280P4U是搭載INNOGRIT生產的IG5216BBA控制晶片,其最大特色就是它能夠在兼具省電的同時提供不錯的性能,配合SLC快取演算法,讓產品不須額外鑲嵌獨立快取記憶體,也能夠實現最高3,500 MB/s的讀取和3,000 MB/s的寫入速度,讓玩家運用在筆電或是一些比較入門的主機板時,可以不必擔心沒有足夠的散熱而造成性能與穩定度下降等情況。 此外,為了產品整體的耐用性,AS2280P4U支援了「全域性平均抹寫技術(Wear Leveling)」讓資料檔案能夠更平均的使用SSD中的每個儲存單位,降低產品整體隨時間使用的損耗。並且產品也具備了自動錯誤校正(ECC)、S.M.A.R.T自我監控、分析、與報告等防護技術,減少SSD在檔案傳輸的過程發生資料錯誤的可能。 在售後服務方面,宇瞻為AS2280P4U的保固進行了大升級,將過去的3年有保固服務一舉提升到了5年(TBW最大寫入量不得超過指定額度),讓玩家能夠以親民價格享受高效能的同時,也能有著更為長久使用的安心保障。 在過去,通常只有高階的電競級產品才能擁有3,000 MB/s以上傳輸速度,其價格往往也是所費不貲,不過宇瞻AS2280P4U透過新的技術讓速度和親民價格得以兩者結合,幫助玩家們不管是文書還是娛樂,都能用更少的負擔去開創更好的效能體驗。 廠商名稱:Apacer - 宇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267-80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威剛 ADATA Ultimate SU800 1TB」實測開箱,SATA 6Gb/s高效能固態硬碟!
不論是SATA介面或是M.2介面的SSD,相信都是玩家目前作為主要系統的不二選擇,當然也隨著SSD價格的逐漸平價化,SATA SSD的容量不僅更適合玩家入手,連高速的M.2 SSD也是玩家的挑選主力,而一向主打儲存相關產品的ADATA也推出有一系列的產品線供玩家選擇,不僅兼具SATA與M.2介面,也在容量、價格與效能等三方面做了極佳的平衡,讓玩家可以輕鬆入手合適的版本,為自己的電腦增加更優秀的性能表現,這次就來看看新的3款主打產品吧!首先上場的是Ultimate SU800這款SATA SSD囉! 儘管M.2 SSD當道,但對於有老電腦或是有高度容量需求的玩家來說,SATA 6Gbps介面有著更高的通用性,主機板所能支援的數量更多,讓其在現今定位走向輔助與備份資料的性質,而ADATA的Ultimate SU800便是為了成為電腦資料的穩固後盾,為耐用性進行了強化。 Ultimate SU800是一款使用SATA 6Gpbs介面的2.5吋硬碟,備有256GB、512GB和1TB三種容量,產品本身除了可以相容於多數主機板,提升主機容量之外,也能安裝在部分使用筆電產品、NAS網路硬碟等設備之中,同時考量到SATA 6Gpbs需要獨立供電的關係,產品具備DEVSLP(待機休眠省電)技術,能夠大幅度節省待機與日常使用下所消耗的電力,使其在閒置的狀態下能夠比傳統HDD省下200倍的電力。 效能表現的部分,雖說介面的頻寬的限制讓Ultimate SU800全系列的速度只能來到550 /500 MB/s,但ADATA對於產品的用料可沒有因此打折,在SMI生產的控制器與3D NADA顆粒之間同樣有加裝快取晶片,並且導入SLC快取演算法,讓SSD能夠有著更好的連續寫入效率。 此外,為了保障SSD資料傳輸的穩定度與資料安全,Ultimate SU800還支援了LDPC 錯誤校正機制、RAID Engine、Data Shaping等機制來預防檔案資料在讀寫過程中出現缺漏和毀損的可能,還能夠達到延長使用壽命的效果。 然而Ultimate SU800最重要的就是它有著相當高的耐用性,ADATA透過獨家資料保護和修正技術來大幅度的增加硬碟的最大寫入上限,以1TB版本來說,其壽命高達了800 TBW!相比市面多數同容量消費型的SATA SSD、M.2 SSD落在400~600TBW,Ultimate SU800能夠帶來更經得起日常使用的消耗,原廠亦在近期將保固服務進行升級,從3年提升為5年內未達寫入額度的保固服務,讓玩家再資料保存上能更為安心。 隨著SSD市場的轉變,SATA SSD從過往主流轉變為容量擴充和備份的輔助工具,ADATA展現了敏銳的市場觀察力,以耐用為出發點打造了Ultimate SU800 SATA SSD,比同級容量更高的寫入量讓產品更能夠勝任工作資料暫存或是日常檔案囤積的工作,為玩家能夠容量、速度、壽命之間取得一個理想的平衡點。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科賦 KLEVV CRAS C920 2TB」實測開箱,「7,0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針對PCIe 4.0介面的M.2 SSD產品線,身為韓國大廠的KLEVV(科賦)當然也有推出對應的版本,CRAS C920這款採用PCIe 4.0x4的M.2 SSD就是針對玩家推出的高階旗艦版本,相信肯定會激起玩家對速度的渴望! 除了在PCIe 3.0x4規格可以挑選C720這款型號之外,在面對更新的PCIe 4.0規格上KLEVV也推出了對應的新產品,這一次官方一改過去以入門與中階定位為優先的產品策略,而是以旗艦之姿打造了全新的CRAS C920 M.2 SSD,要來搶佔高階玩家的使用需求,畢竟當用戶有大量高速讀寫的需求時,選擇PCIe 4.0x4才能提供更優異的速度表現。 為滿足對應高階主機的用途和需求,C920在容量選擇上直接提供1TB與2TB兩種版本,採用無散熱片的裸片設計,玩家可以自行搭配本身附帶散熱片的主機板型號,C920選用Micron美光生產的96層3D TLC NAND晶片,單顆容量為256GB,因此1TB版本採單面4顆排列,而2TB版本則為雙面共8顆晶片配置。 效能上,透過PHISON的PS5018-E18控制器(第二代PCIe 4.0控制器),兩種容量版本的讀取速度都能達到PCIe Gen 4x4通道極限的7,000 MB/s,不過2TB版本因為有著比1TB版多一倍的2GB快取,讓讀取速度能夠從5,500MB/s進一步達到6,800 MB/s,躋身於目前讀寫效能最高的M.2 SSD產品行列當中,對於想要體驗高速快感的玩家來說,無疑是最佳的入手選項之一。 同樣的,為了避免超高速檔案傳輸的過程中發生資料缺損的問題,官方在C920亦採用了多項技術,包括支援「LDPC ECC錯誤校正引擎」、「S.M.A.R.T自我監測、分析及報告技術」、「新一代溫控調節技術」、「SRAM錯誤處理」等多樣化的防護功能來為進行強化產品整體的耐用度,使1TB版本能夠有著700 TBW的總寫入量,2TB款式更能到1,400 TBW。 另外,與C720相同的「壞塊管理(Bad Block Management)」功能當然也可以在C920上看到,讓SSD能夠預判可能即將損毀的儲存區塊,並提前將檔案轉移並防止新檔案寫入其中,減少SSD在長期使用後出現檔案毀損的機會,同時原廠亦提供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為產品的可靠性再添保障。 此外,為體貼有更換新硬碟需求的玩家,C920同樣提供Acronis True Image軟體,讓用戶能夠透過軟體進行完整硬碟資料轉移,減少資料漏失的風險,使硬體升級變得更為輕鬆簡單。 面對市場上的諸多SSD,玩家更需要仔細挑選合適自己的版本來入手,具備韓國大廠血統的KLEVV在新一輪的產品中更是大展自身的研發實力,不論是PCIe 3.0x4的C720還是PCIe 4.0x4的C920,都是目前兩大規格陣營當中名列前茅的佼佼者,並且在優異的效能表現之外,還注入多樣性的防護功能來提升產品的穩定與安全性,增添使用上的保障,讓玩家在能夠安心的享受極速帶來的便利與快感,算是兼具高效能與高資料安全的雙優選擇了。 品牌名稱:KLEVV - 科賦 廠商名稱:艾思科有限公司 - ESSENCORE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富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 AFASTOR 代理商電話:02-8978-6066 代理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必恩威 PNY XLR8 CS3040 SSD 2TB」實測開箱,「5,6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對於大多數荷包深度有限的玩家來說,產品的CP值高低絕對是能夠左右選擇偏好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在M.2 SSD的領域中,怎樣的產品才算是CP值爆表呢?對此,PNY推出價格等同PCIe 3.0產品、效能卻有PCIe 4.0中高階水準的XLR8 CS3040 M.2 SSD,來重新定義「何謂市場最超值」這個概念。 這款型號為XLR8 CS3040的M.2 SSD除提供玩家常見500GB、1TB、2TB的容量選擇之外,還另有相當罕見的4TB版本可以入手,而且全系列款式的價格極為划算,像是2TB版本要價不到7,000元、1TB版本更是不到4,000元,這價格在目前市場上的PCIe 4.0 M.2 SSD中幾乎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更別說官方不久前還曾辦過促銷活動,價格原地再下殺2,000元,真的不知是要逼死多少廠商。 CS3040除了價格極度誘人之外,用料也是相當扎實,主流的500GB~2TB版本使用Toshiba所生產的3D TLC顆粒(4TB版本為QLC),並配置SK海力士出品的DDR4-2666快取來提升整體的讀寫效率,其中2TB版本的快取容量達到2GB,已經屬於高階產品才會採用的待遇。 比較特別的是,SSD使用PHISON出產的PS5016-E16控制器,在標準測試下支援最高讀取速度為5,000 MB/s,至於官方在包裝宣稱的5,600 MB/s則是在PC上以「0Fill」簡易檔案模式和在PS5硬碟測速工具中所測出來的數據,5600 MB/s的讀取速度洽巧滿足PS5對於硬碟擴充上的建議需求;在寫入方面,最主流的1TB和2TB版本擁有最為強大的效能,能夠達到4,300 MB/s、4TB和500GB版本則次之,分別落在3,900MB/s和2,600 MB/s。 如果玩家還是擔心便宜沒好貨、壽命和保固一定有陷阱這類的問題,不好意思,CS3040在這邊同樣沒有縮水,光是500GB版本的寫入壽命就達到了850 TBW,擁有四倍容量的2TB版本更是高達3,600 TBW(4TB版本為900 TBW)!最後全系列還享有5年內指定額度上限的保固服務,讓產品從用料到售後服務都擁有比照其他同級產品的完整待遇。 ▲PNY官方親測CS3040在PS5上的讀取性能影片。 整體來說,PNY的XLR8 CS3040是一款打破市場遊戲規則的SSD產品,扎實的用料、水準之上的性能、加上超低的價格,讓它不論是想要嘗鮮還是擴充容量,都是相當誘人的選擇,這麼佛的產品,沒入手真的就對不起荷包了。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三星 SAMSUNG 980 SSD 1TB」實測開箱,「3,500MB/s俱樂部」PCIe 3.0固態硬碟!
雖然採用PCIe Gen3x4的M.2 SSD已經相當普遍,但若是想要體驗讀寫速度達3,000 MB/s以上的高階版本通常得付出更多的預算才行,這也讓許多玩家只能挑選中階或入門款來對應口袋裡乾扁的荷包,而考量玩家的需求性,儲存大廠Samsung也推出了一款價格與速度都符合大眾取向的980 M.2 SSD。 980 M.2 SSD提供250GB、500GB、1TB三種容量,儲存顆粒自然是選用自家生產的第6代V-NADA TLC晶片,搭配同樣也是自家開發的Pablo控制器,比較特別是的980 M.2 SSD本身並無配置獨立快取,而是改以專利的「主機記憶體緩衝(HMB)」技術來取代,其概念是將主機本身一部份DRAM最為快取使用,達到降低SSD本身成本的同時,也改善過去無快取SSD效能不佳的問題。 此外,無獨立快取的SSD還能夠降低36%的功耗,降低廢熱的產生,配合有著鍍鎳塗層來強化散熱的控制器外蓋、具輔助散熱功能的標籤以及動態散熱防護技術,使其更適合用在小型主機、筆電等散熱空間較有限的設備之中。 效能方面,三星為980 M.2 SSD導入智慧TurboWrite」與「全功率模式」來強化SSD的速度並延長硬碟以峰值運作的時間,減少SSD出現掉速或是速度不穩的情況,其中又以1TB版本擁有最高的效能,讀取表現上能夠達到PCIe Gen3x4最大頻寬的3,500 MB/s,寫入也能有著3,000 MB/s的水準,整體效能近乎與有搭載獨立快取的產品相同。 另外,三星身為儲存晶片的世界第一大廠,即便980 M.2 SSD走平價路線,也不會因此拿耐用度開玩笑,980 M.2 SSD在寫入壽命上比照同級產品,1TB版本的最大寫入量可達600 TBW(500GB、250GB的TBW分別300、150),更同樣享受著5年內未達指定額度的產品保固服務,讓SSD可靠性不因售價而有所降低。 新的980利用HMB技術,讓SSD無須配置獨立快取也能實現高速傳輸的能力,在達到降低成本控制售價的效果,也能將更高的效能帶到更多設備之中,讓更多的玩家們能夠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之下,也有機會享受過去高階SSD產品才有的極速體驗。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三星 SAMSUNG 980 PRO SSD 1TB」實測開箱,「7,0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提到速度能夠達到7,000 MB/s的PCIe 4.0 M.2 SSD,三星所推出的980 Pro可說是玩家最早能夠入手的產品之一,其強大效能獲得市場的熱烈反應,上市之初就迅速就被搶購一空,直至今日也依然是許多玩家在組裝高階電腦時的M.2 SSD首選產品。 以一款高階M.2 SSD產品來說,980 Pro在容量的選擇上顯得格外多元些,不光有1TB、2TB的容量版本,還向下推出了250GB、500GB等款式,讓預算比較吃緊或只是想用來做為系統碟的玩家能更好控制預算,這樣的做法相較於市場上其他品牌的旗艦款容量設定大多僅提供1TB、2TB來說是較為少見。 用料上,980 Pro展現了自家的強大火力,儲存顆粒不是使用一般96層NAND晶片,而是更為先進的128層TLC顆粒,讓單顆晶片的容量密度能夠變得更高,因此即使是2TB版本,980 Pro也是採單面雙顆粒配置,將背面留給具輔助散熱功能標籤貼紙,配合動態散熱保護,達到優化散熱的功效。 . . 效能方面,藉由新一代8nm製程的Elpis控制器、LPDDR4快取與TurboWrite技術,1TB與2TB版的讀取速度能夠達到7,000 MB/s,而500GB和250GB也有著6,900與6,400 MB/s的頂尖表現;寫入速度上更是從500 GB的款式開始就能達到5,000 MB/s以上的速度(250GB為2,700 MB/s),是目前市場中極少數能夠從小容量開始就達到此效能境界的產品。 此外,在入手之後產品享有5年內未達額定寫入上限的保固服務,並可以透過「三星管理魔術師」程式隨時檢視硬碟運作狀況、優化效能、韌體更新以及檢查產品的健康度,讓產品時時刻刻在最佳狀態之餘,也能有提供安心可靠的保障。 三星的SSD產品一向都是以品質和效能著稱,作為市面上第一款讀取能達到7,000 MB/s的SSD,其效能、品質與穩定性都已經通過全世界的媒體和無數玩家們長時間的考驗和認可,對於想要求快、求穩的玩家來說,980 Pro會是個能夠信賴的頂級選擇。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注入貓頭鷹之力,絕佳寧靜表現, ASUS RTX 3070 Noctua OC 8G開箱評測
無論是NVIDIA或是AMD,其兩家在各自合作夥伴中所推出的自製卡,都有各自獨到且特規的設計,比方說ASUS方面,就有ROG、TUF Gaming、DUAL系列等龐大的產品線,相信各位都對這幾個系列型號瞭若指掌。 不過為了在這逐漸飽和的顯示卡市場開闢另外一條新的道路,ASUS似乎有些新的想法,官方在10月初之際,宣布即將販售與Noctua聯名的RTX 3070顯示卡,並獨立於ROG、TUF Gaming、DUAL系列以外,小編也趁機入手了一張來一睹其廬山真面目,事不宜遲,就接著來看看小編的開箱吧! 一改往昔ASUS以金屬外殼所打造的硬派風格,與Noctua的聯手、將木質元素、包含紋路、原木色、棕色帶進ASUS的產品線,讓人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加上2組Noctua NF-A12x25 120mm PWM風扇的搭載,配合機身上的凹槽、紋路設計,插在主機板上,ASUS RTX 3070 Noctua簡直就是一副貓頭鷹的雙眼,甚至在開機啟動時,那快速旋轉的扇葉、與貓頭鷹的輪廓,會讓人有種迷幻的錯覺(笑 但實際上並不是完全跳脫既有的顯卡設計,轉到背部來,還是可以發現那基本是標配的金屬強化背板,尾端也有幫助導流的鏤空設計,I/O支架也以不鏽鋼所製,讓安裝更加穩固、耐用性更高,整體外觀設計看下來,不得不說ASUS RTX 3070 Noctua將木質元素與金屬元素把玩得有聲有色、相當有趣。 雖說ASUS RTX 3070 Noctua只是一張雙風扇顯示卡,但實際上,其尺寸為310 x 147 x 87.5 毫米,安裝起來需要4.3 slot的空間,幾乎可以跟一張3風扇顯示卡相比,玩家們在安裝時,可要注意自己的機殼空間。 雖說ASUS RTX 3070 Noctua分作一般與OC版本,但規格其實就是以ASUS TUF Gaming RTX 3070 8G作為基礎,一般對應一般、OC對應OC,而之前站上也有開箱過ASUS TUF Gaming RTX 3070 OC 8G,故小編本次就不再贅述,不過有興趣的玩家仍可以回去翻翻。 而小編手上這張ASUS RTX 3070 Noctua OC 8G與ASUS TUF Gaming RTX 3070 8G有什麼差異呢?總不可能只有聯名與外觀不同而已吧? 首先我們得知道,顯卡散熱模組的結構設計方面,ASUS RTX 3070 Noctua OC 8G與ASUS TUF Gaming RTX 3070 8G沒有改變,一樣採用銅底直觸、熱管與鰭片增加散熱面積,但不一樣的地方在於:Noctua NF-A12x25 120mm PWM風扇。 各位玩家應該都知道,在效能全開的模式下,通常會發現顯卡風扇轉起的風切聲簡直就像飛機要起飛一樣(很吵),有鑑於此,ASUS聯手專門研發散熱模組的Noctua,將2組Noctua NF-A12x25 120mm PWM風扇,裝上ASUS TUF Gaming RTX 3070上,配合Noctua風格的獨特設計,就成了如今的ASUS RTX 3070 Noctua。 但可千萬別小看這2組風扇,Noctua NF-A12x25 120mm PWM的葉輪係以Sterrox液晶聚合物(LCP)所製,具有極高的極限抗拉強度、以及極低的熱膨脹係數,能夠減少風扇運轉時所產生的振動情況,而為了減少公差並增進穩定性,NF-A12x25 120mm PWM還採用了CNC銑削加工的黃銅軸承,加上客製化的PWM控制器,讓運行聲音能夠降到最低限度;另外還有由Noctua獨家的氣流加速通道中,能藉此快速導入氣流,並加快外側扇葉的氣流流動,並減少進氣側風量的流失,提高進風效率以外、還能降低噪音。 Noctua官方也提供了ASUS RTX 3070 Noctua的噪音測試數據,ASUS RTX 3070 Noctua在低風扇轉速下時,僅僅只有12.6dB(A)、最高轉速也僅有33.3dB(A),對比原先TUF Gaming RTX 3070,有將近30%的噪音降幅,相當驚人。 且在低轉速模式下,ASUS RTX 3070 Noctua的溫度控制也要來得比原始版本還要優異,這就意味著ASUS RTX 3070 Noctua具備了更強的散熱效果、以及更寧靜的運作聲響。 鑑賞完一輪外觀、規格後,當然得實際來上機測試一番,在貓頭鷹加持之下所帶來的表現到底如何,實在令人期待,測試平台方面,小編本次也挑了5800X處理器以及DDR4-3600等元件來輔助ASUS GeForce RTX 3070 Noctua OC Edition 8GB GDDR6發揮效能,詳細規格小編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 處理器:AMD Ryzen 7 5800X 主機板:NZXT N7 B550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600 RGB 16GB(8GBx2) SSD:SP PCIe Gen4x4 US70 電源:T.T 1275W 進入測試前,不免俗的先透過GPU-Z、CPU-Z驗證規格,可以看到內部晶片為LHR鎖算力版本的GA104-302晶片,擁有5888組CUDA,基本時脈為1500MHz,Boost時派可達1815MHz,透過ASUS GPU Tweak II軟體設定為OC模式,可讓整體時脈再多提升30MHz,不過本次測試還是以預設的遊戲模式為主,而記憶體搭配的256bit 8GB GDDR6,另外也可以看到小編開啟了Resizable BAR。 接著來看玩家們熟悉的3DMark測試,各項目表現都相當不錯,驗證DX12性能的Time Spy有接近1萬3千分的成績,Time Spy Extreme也突破6千分大關,DX11性能的話在Fire Strike各解析度也都有28680/15859/8655分的表現,光追更來到8342分,以5800X+RTX 3070的組合來說,是可預期的正常表現。 而身為RTX 30一員,除了光追之外還有NVIDIA DLSS這項黑科技,可以看到在3DMark測試中,在2K解析度下透過開啟DLSS 2.0 Performance模式可將原本僅38.72FPS成績提升到兩倍多的92.21FPS,瞬間將流暢度拉到另一個檔次。 再來到FurMark驗證,可以看到經過一小時燒機測試,溫度最高幾乎維持在65度上下,完全壓制RTX 3070的熱情。 雖然前面有公布了官方的噪音相關資訊,但既然都實體入手了,那小編也簡單透過分貝計來實測顯卡風扇噪音是不是有這麼安靜;由於光是辦公室環境音就已經達到49.4dB,基本上已經比官方所標示的33dB(100%運轉)還高,所以風扇100%全速運轉時,僅稍微提高測得56.3dB,收到的幾乎還是環境音為主,實際聆聽感受也確實除非很貼近顯示卡,不然一般正常使用距離幾乎聽不到風扇聲,況且小編還是裸機平台測試,一般裝在機殼內會有更佳寧靜度,加上大多數玩家使用電腦都會透過喇叭、耳機來聽聲音,基本上隨便都能直接蓋過ASUS RTX 3070 Noctua OC 8G的風扇聲。 進入遊戲實測環節,設定上小編皆以遊戲預設中的最高畫質來實測,垂直同步、解析度縮放、減少延遲等這些會影響成績的功能也會一併關閉,不難發現,RTX 3070在較新的3A大作如Ubisoft的《刺客教條:維京紀元》以及《Anoo 1880》中,較為主流的2K以及1080p皆綽綽有餘,4K就稍微吃緊一些,建議可以下調畫質,而《Anoo 1880》則可開啟FSR來獲得更好的FPS表現。 不過在《Forza Horizon 4》上的表現就非常優秀,即便4K也有破百FPS表現,提供相當流暢的畫面,讓各位老司機們盡情飆車不卡頓、LAG。 光追效能的部分,小編選擇了《光明記憶:無限》以及《F1 2021》來驗證,首先在《光明記憶:無限》的部分,由於光追畫質設至最高、DLSS選擇在Quality模式下,2K以上解析度就蠻吃緊的,但如果是1080p的玩家們,就可以放心全開了XD! 而《F1 2021》當畫質設為Ultra High時,光追會自動設為Medium,小編就不另外做調整,而DLSS的部分也開到Quality模式,可以發現各解析度都輕鬆越過門檻(60FPS),就連4K也能達到80FPS。 身為高階顯示卡一員,也會有不少用戶拿來創作使用,小編就透過各位較常見的Adobe Premiere Pro、Photoshop測試,可以發現即便是效能吃重的Premiere Pro也得到763分,算是不錯的分數,而Photoshop更是有1209.4高分,對於4K剪輯、高解析修圖來說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Blender則是驗證模組、場景生成時間,所以時間越短即代表效能越好,結果顯示這張ASUS RTX 3070 Noctua OC 8G在各場景都是5分鐘內即可搞定,OptiX模式下更是2分鐘內即可,對於創作者來說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這次ASUS與Noctua合作所推出的這張ASUS GeForce RTX 3070 Noctua OC Edition 8GB GDDR6,在外型上不管是顏色塗裝還是造型真的非常的「貓頭鷹」,即便沒有RGB燈效也已經夠搶眼,相信吸引到了不少Noctua愛好者,但前提就是要將顯卡直立或是較特殊的機殼才能完全展現貓頭鷹外貌,4.3 Slot的驚人厚度也是另外需要注意的地方。 不過也歸功於Noctua這組強大的散熱器,即便RTX 3070火力全開也能保持完美的寧靜度,對於靜音效果有重度需求的玩家們來說,這張ASUS GeForce RTX 3070 Noctua OC Edition 8GB GDDR6無非就是最佳的選擇,假設把主機內其餘風扇也都一併升級為Noctua風扇的情況下,要判斷PC有無開機的依據可能只能靠眼睛(燈號)了XD!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AMD Radeon 6000系列顯卡陣容再添生力軍、甜蜜點與FHD解析度的新指標:MSI Radeon RX 6600 MECH 2X 8G開箱實測
通常如果是拿來對應打Game這件事的話,在顯示方面不外乎以FHD、2K、4K這3種解析度為時下熱門選項,AMD在推出Radeon 6000系列顯卡時,也分門別類的、讓自家顯卡一一對應這3種解析度,雖說在4K市場上,AMD大刀闊斧地以3張頂尖顯卡RX 6900 XT、RX 6800 XT、RX 6800來鞏固勢力,但在更加熱門、更多玩家使用的的FHD解析度上,卻只有RX 6600 XT在獨撐大樑。 前陣子,有許多關於RX 6600外型、規格、遊戲測試數據等等的流言爆料,雖說價格在當時還不可知,可作為熱門甜蜜點的RX 6600還是令許多玩家心癢癢,但幸好,和當時站上所報導的新聞一樣,RX 6600終於在10月13日這天讓我們等到了,它的亮相也意味著AMD的顯卡佈局將變得更加完整,而玩家們在選擇上也變得更加多元性,至於RX 6600的性能到底如何呢?小編現在就為各位獻上MSI Radeon RX 6600 MECH 2X 8G的開箱與實測! 首先從規格上來看,RX 6600依然是基於RDNA 2架構所打造、一樣為7nm製程、也一樣為台積電製造,不過實際上的規格還是有差別,RX 6600採用的是Navi 23 GPU晶片,擁有28個CU(Compute Units),與RX 6600 XT相差了4個身位,而在Stream Processors的數量上,與RX 6600 XT就稍微有些落差,RX 6600配置了1,792個Stream Processors。 作為無印版,時脈上的調整也是必然的,RX 6600的遊戲時脈頻率(Game GPU Clock)為2,044MHz、Boost之後能達到2,491MHz,雖說CU數量稍微有些落差,但在時脈平均都突破2,000MHz的調配之下,可以稍微彌補CU數量的不足。 根據官方所釋出的數據來看,在運算能力上,RX 6600具備8.93 TFLOPS的單精度浮點數運算、17.86 TFLOPS的半精度浮點數,至於紋理填充率(Texture Fill-Rate)則有279 GT/s,倘若對比前代RX 5000系列同等地位的RX 5600 XT來看,RX 6600 繪圖能力不僅大幅增長,相對在遊戲中也能獲得更高的FPS。 然而這個時代,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遊戲還是顯示卡,似乎沒有「光線追蹤」這玩意就有點落後一樣,RX 6600雖說是剛入門的小師弟,但由於RDNA 2架構的加持,一樣具備28個Ray Accelerator光線追蹤單元,也意味著RX 6600成為RX 6000系列中,目前最親民的光追卡。 在記憶體方面,RX 6600與XT版一樣也配載8GB GDDR6、記憶體介面也一樣是128-bit,但若要說與RX 6600 XT所配備的8GB GDDR6有什麼差異,那可能就是在記憶體頻寬上了,RX 6600的GDDR6,其頻寬最高可達224 GB/s,而RX 6600 XT的GDDR 6最高則有256 GB/s的頻寬,有那麼一丁點的落差。 而AMD在RDNA 2架構中導入獨門的Infinity Cache快取記憶體,RX 6600則是具備了32MB,這方面與RX 6600 XT完全一樣,相信可以稍微緩解RX 6600較小的記憶體頻寬負載。 每次在出新顯卡時,最令人操心的就是新世代顯卡的功耗了,如果又突破天際,那就代表著我們勢必得換電供,不過對於隸屬入門級的RX 6600來說,這一點倒是不用太擔心,它只需要132W,在AMD官方的建議中也有提到,玩家們只需擁有450W以上的電供,便能穩定地發揮RX 6600的效力,這一點顯然相當迷人。 各位玩家們都知道AMD擁有不少黑科技吧?在AMD的3A平台上,我們可以透過BIOS介面來開啟SAM(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既然身為Radeon 6000新世代的一份子,RX 6600當然也能透過啟動SAM功能,來發揮自己3A平台的完整實力;而目前討論度最高的AMD黑科技,就屬FSR功能啦,當然也同步支援至RX 6600上頭。 除這兩項赫赫有名的黑科技以外,還有能在GPU效力極限之內最大幅度降低延遲的Radeon Anti-Lag、以動態調解解析度來獲取更高FPS的Radeon Boost,在在都讓RX 6600的登場,能讓AMD在FHD遊戲解析度的佈局上更加完善,玩家也能夠在1920 x 1080解析度上,獲得最強力的後盾。 在AMD官方測試、並釋出的數據圖中,可以發現本次RX 6600所對應的目標為NVIDIA RTX 3060、以及RTX 2060 Super,以原生效能加上SAM的加持之後,RX 6600將具有高於RTX 2060 Super 23%的效能,甚至僅僅只需132W的RX 6600,也能在對應具有170W功耗的RTX 3060之後,與其打得有來有往、互有勝負。 這次Radeon RX 6600與RX 6600 XT一樣沒有公版卡可以玩,但即使如此,各家廠商的AIB版本當然也會出好出滿,售價為329美金起,對應各家AIB顯卡的等級與用料、加上鬼島稅,台灣售價或許會落在10,000至12,000元之間,而小編本次也入手了張MSI Radeon RX 6600 MECH 2X 8G啦!至於其他廠牌,也會在解禁之後,一一為各位獻上囉。 雖說經典的「紅黑配色」在彩盒上可見一斑,不過AIB版本當然有各家獨到的美學設計,MSI Radeon RX 6600 MECH 2X 8G在機體上,以黑色啞光設計打底,帶有點磨砂觸感,並在風扇組外圍佐以銀色圓環設計,說是圓環,但圓環上卻有尖角裝飾,讓整體看起來相當銳利,仔細一看的話,還會發現風扇組中間有兩塊鑽石型設計,讓人聯想到那個胸口有一個S字母的超級英雄,不知道是否也隱喻著RX 6600有著超人般的性能呢? 背部的設計也相當迷人,除了經典龍盾標誌之外,還輔以髮絲紋作為基底,以及不規則的稜角與線條設計,尾端還有一小塊鏤空設計,不僅在散熱上有輔助效果,也在厚實的背板設計上,讓視覺獲得了一點輕盈感。 在視訊輸出方面,RX 6600提供了3組DisplayPort 1.4、1組HDMI 2.1,能支援4組顯示器、解析度4K@120Hz/8K@60Hz、以及7680 x 4320數位解析度,功耗也在前文已經提及,為132W,也因功耗較低,RX 6600 MECH 2X僅配置了1組8-pin埠。至於電供推薦瓦數方面,AMD官方雖是建議450W以上,但MSI Radeon RX 6600 MECH 2X 8G則是建議配置500W電供,就看玩家們怎麼選配囉。 如果玩家們是個擁有龍魂信仰的人,那麼相信都會注意到MSI MECH系列的散熱模組配置:TORX FAN 3.0,而這也是MSI系列顯卡中最為獨到的地方。 TORX FAN 3.0具備14片採特殊弧形的龍鰭扇葉雙風扇組,能加大氣流的吹引角度、並減低風阻,讓氣流往下導引,除了加強散熱效果之外,扇葉邊緣的圓弧設計,也能降低風扇運轉所造成的聲音;加上Dual FAN Design風扇設計,其雙滾珠軸承,也能在長時間運轉下,保持散熱狀態穩定、提供更加安定的遊戲體驗;而機身內部的散熱底座,配置了直觸底板的6mm導熱銅管來提高散熱效率,並在顯示卡中的各零組件上貼了導熱膠,讓熱能可以加速導傳,讓散熱更加迅速。 無論是對玩家、N家、A家而言,FHD至今為止仍是最火熱的戰場,AMD以RX 6600來補全了旗下FHD解析度僅有RX 6600 XT支撐的戰局,將顯卡產品線更加完善,更試圖以最親民的光追顯卡來擾亂顯卡目前僵持的戰局,至於成效到底如何呢?給它一波遊戲測試絕對少不了,而以FHD解析度為大局的RX 6600,小編也會在這個前提下來做針對性的測試,不過小編認為,RX 6600應該也具備駕馭2K解析度的能力才是,因此除了FHD解析度測試之外,小編也加上了關於2K的數據,事不宜遲,趕緊來看! 主機板:NZXT N7 B550 處理器:AMD Ryzen 7 5700G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x2 SSD:SP US70 PCIe 4.0 1TB M.2 SSD 顯示卡: AMD Radeon RX 6600、AMD Radeon RX 6600 XT、AMD Radeon RX 6700 XT、NVIDIA GeForce RTX 3060、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註.本次測試將全程開啟SAM(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 但在測試之前,我們先來看看GPU-Z對RX 6600的偵測資訊,Navi 23 GPU晶片、7奈米製程、ROPs/TMUs為64/112、採用hynix 8GB GDDR6、記憶體介面為128-bit,時脈為2,044 MHz。 首先看到我們的老朋友3DMARK所給的評測數據,在針對DX11測試、以FHD解析度為主的基礎版Fire Strike中,RX 6600獲得了超過20,000的評測分數,對比RX 3060來看,雖說差距甚小,但仍是略勝一籌,至於RX 2060的話,那就更不用說了,而把測試標準拉到FHD與2K解析度之間的Fire Strike Extreme中,RX 6600也有破萬點的評測分數,再看到RX 3060與RX 2060 Super所獲得的數據,不難發現於DX11系統下的繪圖能力,RX 6600還是具有較高的表現水準;不過在DX12的Time Spy綜合評測下,雖說在對比之下,RX 6600就顯得略為遜色了些,但獲得了8,359的評測分數,以過往評測經驗來看,仍是可圈可點。 但略為可惜的是,在光追測試的Port Royal項目下,RX 6600於對手以及師兄的比較之下,仍是有可進步的空間,不過這也是因為RDNA2架構與RX 6000系列,係AMD對光線追蹤的首次嘗試,期許未來AMD能夠在光線追蹤這項功能下,將腳步踏得更穩。 而遊戲方面的測試,小編這邊挑選了《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火線獵殺:絕境》、《看門狗:自由軍團》、《極地戰嚎6》、《暗黑破壞神II:獄火重生》、以及用來測試開啟FSR功能後、RX 6600能獲得多少FPS增進的《美麗新世界1800》。 我們以60張FPS作為合格門檻,RX 6600在這幾款遊戲的FHD解析度之下,不僅合格、甚至還行有餘力,在與對手RTX 3060之間的較勁,也是有來有往,不能說擁有絕對輾壓的實力,但的確可以與RTX 3060一拚;而看到2K解析度這方面的數據,RX 6600都在我們所設立的60FPS合格標準間起伏、表現還算可以,但這邊要注意的是,小編測試的時候,遊戲效能是全開的狀態,如果玩家們想以RX 6600來玩2K解析度下的遊戲,或許可以調整至更符合自己配備的效能,那麼RX 6600在2K解析度下的表現,也能火力全開。 不過一樣是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無論是《看門狗:自由軍團》還是《極地戰嚎6》,Radeon系列顯卡在光追功能方面仍有進步空間,不過如果硬要說的話,RX 6600仍是可以在效能全開、包含光追以及FSR Ultra Quality模式下,在《極地戰嚎6》FHD解析度下獲得合格的表現。 既然說到AMD這如日中天的FSR功能了,那當然要另闢一個段落給它,首先我們看到《美麗新世界1800》中,RX 6600所擅長的FHD領域,在未開啟FSR功能之前,RX 6600有著69.61張FPS的表現,但在開啟FSR之後,有了將近30%的FPS增幅、獲得89.66 FPS,相當優秀;而在尚能Hold住的2K解析度下,RX 6600在《美麗新世界1800》中的表現就有些不太美麗了,但別擔心,在開啟FSR Ultra Quality模式之後,RX 6600便為《美麗新世界1800》增加了35%的效能表現。 更驚人的是,在幾乎想都不用想的4K解析度中,RX 6600在開啟FSR功能之後,也獲得了相當不可思議的表現,起先我們都能預測到RX 6600在4K中的表現應該會有些尷尬,而在小編下海測之後,果不其然,僅有24.73 FPS,即使開啟FSR Ultra Quality模式,35.2張FPS還是有點讓人覺得差強人意,但轉換到Performance模式之後,RX 6600竟然在《美麗新世界1800》提升至60.19 FPS的表現,相當驚人,不過在開啟Performance模式之後,勢必會犧牲一點畫質表現,畢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方面就留待玩家們自行選擇囉。 作為RX 6000系列的入門小師弟,在官方數據以及小編親手測試的表格當中,都不難發現AMD Radeon RX 6600擁有不遜於一樣身為入門級顯卡RTX 3060的效能,在售價方面也是一樣329元美金起,但值得注意的是,RX 6600擁有更低的132W功耗,這意味著玩家不必特地升級自己的小瓦數電供,也能加入新世代Radeon顯卡的陣營,也因為低功耗的緣故,在升級DIY時選配的零組件能變得更加多樣化,何樂而不「買」RX 6600呢?不過本次沒有公版卡,玩家們就自行選購以信仰之力所構築的RX 6600囉,當然,接下來小編也會一一為各位介紹各家RX 6600的AIB版本唷。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必恩威 PNY CS2140 SSD 1TB」實測開箱,「3,6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雖然說現階段採用PCIe 4.0 M.2介面的SSD產品在市場的選擇性上已經相較之前來的多一些、且適用的場合也從過去的PC延伸到了筆電、遊戲主機上,但在價格上卻還是屬於偏高的一群,即便是入門款的版本,售價也都在四、五千元起跳,對於主流消費大眾來說,負擔仍舊略顯吃力。 難道想入手PCIe 4.0 M.2 SSD就非得付出大成本才行嗎?當然不!這次小編可是要跟大家介紹由PNY所推出的超、超值版的一款PCIe 4.0 M.2 SSD喔~ 台灣的玩家可能對PNY這間廠商比較陌生,這間公司最早創立於1985年,以消費及硬碟、記憶體等儲存設備的相關產品最為知名,並跨足顯示卡領域生產NVIDIA GeForce系列顯卡,產品銷售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還擁有20多個公司據點,當中的亞洲區總部更是落腳在台灣,是不是頓時間覺得PNY與我們變得更為親近了啊! 近期這間老字號儲存設備廠,看中PCIe 4.0 M.2 SSD的技術日趨純熟以及生產成本價格逐漸下降的趨勢,再接續前幾款極受好評的M.2 SSD之後,也推出了價格極為親民的CS2140 PCIe 4.0 M.2 SSD要來重新定義市場的價格分野,小編本次入手的是這款版本中的1TB容量版本,現階段價格不用三千元,卻擁有最高3,600 MB/s的讀取速度,可以說是直接輾壓現有高階PCIe 3.0 M.2 SSD的市場,究竟這麼便宜又是PCIe 4.0規格,是不是藏有惡魔的陷阱在其中呢?廢話不多說,直接開箱實測就知道了! PNY推出的CS2140 M.2 SSD一共提供了500GB、1TB、2TB三種容量,算是直接切入了目前的主流容量定位,而為了盡可能回饋給玩家更實惠的價格,產品包裝選用垃圾製造量較少的吊牌式包裝,兼具環保愛地球的思維,也能夠一眼就見到產品外觀狀態,避免買回家出現外觀瑕疵的爭議,只是這種包裝畢竟是一次性的,基於保固的需求,建議玩家撕開時還請溫柔並妥善存放。 CS2140在基礎性能上,因為採用PCIe 4.0通道關係,解開了PCIe 3.0x4通道頻寬最高3,500 MB/s的限制,讓最高速度可以再向上提升到了3,600 MB/s,創造比高階(貴)電競PCIe 3.0x4 M.2 SSD還要更高的傳輸表現,同時在寫入效能方面,其1TB、2TB版本也能有著3,200 MB/s(500GB版本為2,300 MB/s)的水準,若再配上親民的價格,無論是做為遊戲碟還是系統碟使用都相當合適。 不過有時候價格太過優惠,有時候反而會讓人怕怕的,畢竟俗話說:便宜沒好貨、對吧!但說歸說,沒有實際驗證怎知真假,既然小編手上的是市售版的實體,那肯定是要實際驗證一番才行,別擔心有陷阱、咱們直接開保固,看晶片就是,來吧,小編特權就是用在這個地方,直接撕開保固產品上的標籤,為大家好好地仔細檢視一下! 首先第一眼看見的就是CS2140獨特的PCB板安排,產品不論是正面還是反面,都只利用基板前半段的空間,後半段則沒有其他焊點或晶片的存在,也就呈現「完全裸空」的狀態,小編個人推測,未來CS2140若有其他版本推出,或許是把尾巴去掉,推出尺寸更迷你的款式,讓其可以應用在輕薄型筆電、AIO一體式主機等零件組裝密度更高的設備上。(甚至是做為更精巧的外接式SSD核心) 接著在主要的晶片構成上,CS2140使用的控制器為PHISON的PS5019-E19T,採台積電28nm製程,這顆晶片能夠支援最高16枚的NAND Flash晶片,但整組SSD的容量不能超過2TB。另外由於這顆控制器不支援獨立快取,因此CS2140本身是以HMB(Host Memory Buffer)技術,從主系統記憶體分割出一小部分容量來做為快取使用,這樣的作法也有助於控制成本,將價格可以壓得更低。 而在不少網友好奇的NAND Flash種類上,CS2140選用Micron B47R家族的3D TLC顆粒,B47R系列顆粒最大的特色就是晶體堆疊層數高達驚人176層,比市面上常見的96層還要高出快一倍,是現階段能買到的消費級商品中,堆疊層數最高的NAND Flash晶片。 雖然前述了很多優點,但這款CS2140也並非毫無缺點,唯一略顯遺憾的是, 1TB版本的最大寫入量為400 TBW (2TB版本是800 TBW),與其它同容量TLC產品落在600 TBW左右相比顯得有些偏少,但倒也沒有像QLC顆粒那樣就算1TB也只剩下200 TBW悲劇就是了,而且小編個人認為這個數值計算可能是比較保守的,因為官方在保固政策上同樣是祭出5年額度內的有限保固服務,沒有因為TBW值較少而讓保固時長縮水,因此以遊戲和日常使用來說其實大可不必過於擔心。(另外小編也在猜是不是因為怕產品太便宜,被有心人士拿去挖礦而故意把TBW值的標示調低XD) 本次效能驗證的部分,考量到Intel即將發表新的處理器,可能會有不少玩家想要藉機撿便宜,故本次使用平台處理器使用lntel的Core i7-11700K,搭配不久前才正式開放更新的Windows 11系統,以此來做為大家下一波換機組裝的參考。 在硬碟測試的CrystalDiskMark 8中,使用專為SSD設計的NVMe模式進行跑分,讀取的部分成績有達到3,600 MB/s左右的成績,而寫入方面也有落在3,200 MB/s的範圍內。 由於CS2140是一款沒有配備獨立快取的SSD產品,可能有一些玩家對於這樣設計會有一些疑問,會不會官方標示的速度只是「裝飾用」的美化數據,實際應用時只有小型檔案能發揮完整的速度,一旦遇到大型檔案就會發生快取不足而出現速度大幅降低和傳輸穩定度下降的問題? 關於這點,我們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來進行驗證,該程式主要功能在測試硬碟處理不同檔案大小的速度表現,結果CS2140的表現相當特別,不只能夠在大型檔案面前保持住傳輸效能不降速,寫入的方面的表現更是比讀取要來更高,創下4.1 GB/s的驚人成績,遠遠超過官方標註的3.2 GB/s效能宣傳! 由於不同軟體的測試方式均不同,速度有所差異都屬正常現象,但像是CS2140這樣寫入能夠大幅度逆襲讀取性能的可就真的相當罕見,這也代表在某些使用環境下,CS2140的寫入將會有著大幅度飆升,對於玩家來說也算是有利而無害的額外驚喜吧! 作為一款入門的PCIe 4.0 M.2 SSD,CS2140除了在讀取上能夠突破PCIe 3.0x4頻寬的限制、創造出3,600 MB/s的讀取速度外,寫入更能在特定情況下爆發出上看4 GB/s以上的好表現,的確也是超越現有的眾多號稱高階、頂規的PCIe 3.0x4 M.2 SSD,而同時對於一款無獨立快取的SSD來說,CS2140在檔案傳輸的穩定性上也相當優秀,讓它即使在面對大型檔案時,也不會發生快取不足降速的問題。 依照官方的原始定價,1TB版本為3,699元 (2TB版本為7,499元),其實幾乎是同容量中階等級PCIe 3.0x4的價格而已,更別說目前還因為慶祝新品上市,價格直接一刀砍到3,000元有找,可以說根本就是「市場價格破壞者」啊! 但PNY對玩家的優惠可不止於此,從10月8號開始、至10月31號止,還加碼推出振興券方案,於PCHome「單筆消費滿5,000元,現折500元」,讓玩家可以在擴充硬碟容量的同時,還能再順手帶一組PNY電腦記憶體,將電腦的容量加好加滿!玩家如果領到振興5倍券想要升級電腦的,記得趕快手刀搶購喔!喔、那個老闆,給我來一箱、謝謝! PNY官網介紹 PChome 活動鏈結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MSI MEG CORELIQUID S28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實測開箱,至尊龍魂覺醒、於黑暗中掌握性能風暴!
Windows 11在不久前正式推出之後,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也預計要在11月的時候到來,各家廠商無不為了新一輪的「信仰大戰」卯足全力,除了每代必推新品的主機板之外,配合第12代更換了散熱腳位,購買一套新的散熱設備也就成了剛需,因此為了搶佔新一波散熱周邊的轉換需求,板卡御三家的微星(MSI)率先推出了全新旗艦級水冷MEG CORELIQUID S系列,要藉此機會吸引更多的玩家成為「龍粉」教徒! MEG CORELIQUID S水冷系列一共推出S280和S360兩種型號,分別對應280mm、360mm的水冷排,不過台灣目前只有開賣S280,S360可能會在未來稍晚的時候推出。 S280的外型上講求在低調中兼具實用以及信仰,整組水冷唯一閃亮亮的地方便是那顆有著2.4吋IPS鏡面螢幕的水冷頭(解析度為320x240),不過以現在不少高階水冷都有配備LCD螢幕角度來看,似乎S280的水冷頭有些太過巨大,甚至已經到了會阻礙固定螺絲安裝的程度?正當小編對著安裝上的問題發愁時,才發現…這個水冷頭的「蓋子」是可以拆下來的啊!所以是場美麗的誤會啊~ 卸下S280的磁吸式水冷頭上蓋之後,可以發現這顆水冷頭整合了相當多樣的功能,包含CPU風扇排線、水冷風扇排線、USB數據連接線、SATA電源線都全部匯集於此,而且微星考量到走線上的需求,還刻意將這些線材設計成可拆卸式的,並同時在水冷頭的兩側都配有安裝針腳,讓玩家能夠依照安裝上的需要,自由切換線材的配置位置,降低線材對於組裝和整線上的阻礙。 不過整合多樣連接功能只是讓水冷頭變大的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負責替水冷頭散熱的風扇尺寸直徑高達6 cm,官方將其稱作Water-Block-Fan,更大的風扇能夠帶來更大的理論散熱面積,強化水冷頭的冷卻效果之外,還能帶動M.2 SSD、MOSFET四周的氣流,同時配合磁吸式的外蓋,能凝聚更強的風壓,幫助CPU周邊的零件獲得更好的散熱。 當然水冷想要獲得良好的散熱效果,不可能只靠CPU內部的散熱風扇,絕大多數的熱量還是得依靠水冷排和其附屬的風扇才行,小編手中S280預先附贈了2顆140mm的MSI Silent Gale風扇(S360為3顆120mm風扇),這組風扇是微星特地為MEG CORELIQUID S系列所打造,尚未進行公開單獨販售,果然旗艦級的待遇就是不一樣。 MSI Silent Gale風扇在規格上採用自家特製的Hydro-Dynamic Bearing液壓軸承,配合9片風扇葉片,能夠創造2.2 mmH2O的風壓和82.27 CFM風流,日常使用具備智慧停轉功能,將待機與低負載狀態下的噪音降到最低,而以最高1800 RPM進行運轉時,單顆風扇的噪音也能控制在24.9 dBA,配合四個角落厚實的減震泡棉,讓玩家在從事高負載工作或遊戲時不會被惱人的噪音打擾。 前面介紹了完了硬體之後,我們來看看軟體的部分,新的MEG CORELIQUID S系列的同步程式並不是沿用大家過去熟知的MSI Dragon Center,而是改為新的「MSI Center」,這點玩家在初次使用的時候需要稍加留意。 MSI Center的整體介面相當簡單易用,在水冷的設定頁面中主要分為兩大類,對應LCD螢幕和風扇的控制選項,兩者都具備相當高的自定義功能,像是在LCD的部分,可以選擇顯示硬體負載狀態、系統時鐘或是上傳自己喜歡的照片、動態圖片、影片等;而在風扇設定的上則提供了安靜、平衡、遊戲、自訂共四種模式可以選擇,在自訂模式中,玩家能夠自由調整不同溫度狀態下的水冷排風扇、幫浦、水冷頭風扇的轉速,滿足每個玩家對於散熱方式的偏好。 接下來就是水冷最重要的效能實測環節,考量到目前Intel第12代處理器還未上市,所以小編改用11代最高階的Core i9-11900K來做為測試對象,看看身為旗艦款水冷的S280在散熱上能否壓制這顆末代14nm的大火爐。 本次的測試方法是用AIDA64 Extreme進行一個小時的燒機並記錄其溫度變化,並且考量到第11代處理器開啟FPU功能之後,會導入AVX指令集運算,造成處理器負擔大幅暴增,溫度也會因此出現劇烈變化,故將會分開測試開/關FPU功能的溫度表現。 首先在「關閉FPU」的狀態下,處理器的表面溫度約控制在70度左右,核心的溫度同樣也是在70度的區間浮動,整體的表現非常穩定,沒有出現降頻的現象,能夠輕鬆應付日常遊戲和工作上的需求。 至於在「開啟FPU」之後,處理器的溫度變化就非常可怕了,CPU的表面溫度飆上90度,核心溫度更是衝上100度,逼的CPU保護機制不得不偶爾出動一下進行降頻,不過控制的幅度相當少,一個小時下來最高不超過3%。 其實Core i9-11900K在運算AVX指令所產生的發熱是非常恐怖的,甚至就連部分360mm的水冷產品都未必能夠阻止降頻,所以就一款280mm的水冷來說,S280把降頻幅度控制在3%內已屬相當優秀了。 同時,玩家也不要對於降頻感到太擔心,日常生活中要讓處理器長時間運算AVX指令集的機會非常的少,所以除非是用於工程或是學術運算,是可以完全不必擔心過熱的。 不同於多數廠商的商品等級定位越高、產品就越花俏的設計,微星的MEG CORELIQUID S280水冷則反其道而行,外觀上看似低調,卻在巨型的霸氣水冷頭中加入巧思,不單放入了高階水冷必備的LCD螢幕,更整合所有連結線材,還連同周圍零件的散熱都一併考量進去,為整個電腦創造更為理想的環境。 而在最為核心的散熱方面,就算面對的是Core i9-11900K,也能夠有充足的散熱性能去面對幾乎各種日常的高負載工作,相信這樣的表現對於挑戰下一代換上全新Intel 7製程的第12代處理器,也一定能夠扛起保持CPU時脈的重任,解放主機的完整效能。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